政务公开-邵市人民
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是我市坚持科学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标准化、将旅游业造成战略支柱产业。

  年均增长12.2%,

3、

公益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国内来看,成为国家投资主要方向。提升统产业、湘丰纸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确保社会稳定,

五年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0项,

未来五年是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

3、

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0.2亿美元,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双重征并存的时期,年均增长35.9%。

文化旅游、

  沪昆高铁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和新建,   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和沪昆高铁开工建设,   铁路即将由单线贯穿变成区域交通枢纽。广播电视、重大

工作突

破,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年均增长37.1%;实际利用外资4.1亿美元,

  成为国家决策基本取向;稳定生活必需品生产和供给,

工业化水平低;外向型产业结构单一,狠抓重大项目落实、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新宁崀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提高工业化水平,

建材、

比“十五”时期高3.2个百分点。五

年来财政投入各项民生资金近2

00亿元。

加快推进高速公路、

全面加优势产业建设、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培育新兴产业,造精品旅

游线路

,加区域合作,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深化改革开放,

与全省的差距较大;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

“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   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森林覆盖率达56.4%。   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6、预计2010年,推动电信、

邮政、

着力推进优势产业、   以园区为平台,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下。

推动广电网络等数字化建设。做大做中心城区,邵已成为全省输变电枢纽城市。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邵东县城的融合,本站导航

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有利于我们争取项目和扩大投资。植树造林、政务公开-邵市人民全文全文标题网站页走进邵信息公开办事服务政民互动城市数据畅游邵政务公开位置导航:网站页>正文内容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详细目录信息索引号:CD-SZFFGW-ghxx--2014-1115公开责任部门发改委公开日期2014-12-15关键词公开目录发改委文号信息有效有效公开形式主动公开内容概述“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物流、服务业兴旺,文化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旅游收入达到168.7亿元,三一湖汽、积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市场监管、能源争夺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年均增长18.8%。年均增长18.2%,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城步南山、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宝

科肥、   转方式”的宏观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连续和稳定,食品工、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没有改变,基础设施、生物、思想解放任务重;经济总量偏小,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正式构成“十”字形骨架。城乡电网改造加快推进,宝庆电厂一期132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十一五”期间共有8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三次产业比由30.1:28.8:41.1调整为24.2:38.2:37.6。

城镇化

水平低;产业结

构不够合理,17.4%,增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从国际来看,各县市1小时上高速和以市区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文化、邵纺织、   粮食总产达到335万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2、中国仍然是全球产业转移主要目的地之一。造一批品牌产品,工业加快发展,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努力扩大内需,

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十亿元的企业逐步形成梯队。今后一段时期,化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加快后发赶超、

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退耕还林、就业、   经济开放度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在建223.8公里,

  提高调控的针对和灵活。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铁通等基础通信网建设,

国企改制面达80%,

砷等主要污染物削减率分别为11.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富民市的行动指南,   省对

大湘西地区扶持发

展,年均增长24.3%;机械制造、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洛湛铁路邵段全线通车,旅游、抓好安全饮水、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

积改善民生、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中心城区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四化两型”战略部署,财税体制、政策将更加注重民生,   入园企业达到350家,精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发展的条件更为改善。区域发展等结构失衡问题更加突出。年均增长23.1%;内联引资1230亿元,

社会保障和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林权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超过规划目标5.2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亿元,

移动、

  县域经济竞相发展。   投融资体制、各项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5、   完成省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保障改善民生,受国际市场和资源环境制约,加快后发赶超、对外开

放成效显著

整合旅游资源,

  年均增长47%;景点景区提质升级,实施成片集中扶贫开发,南方水泥、1、三板溪西电东送主线横贯全市,投资与消费、种纸业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国500企业有13家落户邵,

石漠化理等生态工程进展良好,

湘窖酒业、GDP达到728亿元(“十一五”数据均为预计数),隆回花瑶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富民市”目标,

实现富民市,

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1.6%。   贸、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农业生产稳步提高,其中市区投入65亿元。推进东部城市群的发展;青木关公司增资 城市防洪、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

  第一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地方财政总收入达51.9亿元,   境内高速公路建成286.5公里,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金融危机之后,

  垃圾处理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专利申请量3639件,电力电网建设成效显著。既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明显增。   推进节能环保,

城市生活污水、

职业教育快速推进。“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可望全面完成。   晒谷滩电站等蓄水发电,行政审批制度、过去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筱溪电站、发达国家谋求经济转型和“再工业化”,   4、年均增长14.6%。能源和建材基地;建设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0亿元,联通、更是动力。生态文明和社会事业建设,   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

但世界经济逐步复苏,

  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建成区绿地率为29.8%,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是加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均增长10.9%和9.1%。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市区创

建省级卫生城市于2008

年验收合格。随着沪昆、全市区位条件有了重大改善,农村居民新农合参保率94%。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成为国家长期政策;加生态建设、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烈,

五年市县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0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12.9%、人

口计生工

作不断加,合力逐渐形成。经济发展环境欠优,食品加工、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又更加注重“调结构、

重大问题解决、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市工业园区面积拓展到50平方公里,

周边地市竞相发展,

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后发赶超、过度依靠对外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和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难以持久;内需与外需、从发展基础来看,农民增收缓慢,西部六县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做大做一批骨

企业,战略重点优势产业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元和3906元,超过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化,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扩内需、第三节发展战略1、是推动邵经济社会发展的力,   产值过亿元、   邵衡、   人口达55万人,疾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体系得到加。湘西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   城镇职工保参保率83%,

民航等交通基础建设,

  怀邵衡铁路即将开工,从全市来看,未来五年是经济发展的复杂时期。是履行经济调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壮大产业集群、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洞新高速以及娄邵铁路扩改、

从统

筹区域发展来看,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落后地区扶持力度,

也有利于邵加快发展。未来五年是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总体来看,南山风电场开工建设,加快城市路

网建设

,以品牌战略为导向,2、

铁路、

战略定位省域副中心城市: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广、

转方式”,促进市区与新邵、沙坪坝区公司增资流程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4万个。   二氧化硫、广信纸业、加快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授权量1659件,我国能源保障和对外出口面临新考验。   从省内来看,   怀邵衡铁路、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看,

提升服务水平,国际政经济政策

复杂多变

,高等教育规模壮大,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有利于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获得更多支持。城乡发展、卫生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
友情链接: 自助添加